“农转城”:此等好事何须“强迫”
摘要:户籍制度改革是今年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。户口或许是烙在每个人身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……
“农转城”应该是曾经灸手可热的“农转非”吧?记得是要花钱的,要托人找关系的,怎么眨眼间像一块“臭肉”强卖呢?跳出农门一直就像跳进龙门,现在怎么就变得入苦海似的?
从今年秋季开学起,重庆各高校都在动员拥有该市农业户籍的学生转为城镇户籍。昨日,多名拒绝转户的学生告诉(新京)报,动员目前已变为强迫,拒绝转户者被教师约谈,并以奖学金、入党甚至毕业证等事项相要挟。(10月28日《新京报》)
以奖学金、入党甚至毕业证等相要挟,确实挟持了学生的命脉,说“强迫”一点也不为过。但苦苦相逼的却看似一件好事——“农转城”,这原本不就是那些农村籍学生,十年寒窗想跳出农门的夙愿么?现在一个城市户口送上门来,这些学生怎么望而却步甚至拒绝呢?这给人的感觉是现在的新农村比城市有更大的优越性,人往高处走应该是常理。但听了学生们的诉说,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“多名学生称,他们之所以拒绝转户,是因为害怕转户之后,老家的宅基地和农田将被收回。在日后可能的拆迁中,他们也得不到相应补偿。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担心转户后,毕业后一旦无法找到工作,老家也没办法回去”。怪不得,原来“农转城”和拆迁搭上了关系,凡和拆迁有关的,总是让人难以往好的地方想,“强迫”在拆迁中是司空见惯的。
那么,堂堂学府会不会与土地开发有关系?这些高校会不会做八竿子打不着的土地开发“助理”,学开发商的强硬手段,强迫学生“农转城”?因“重庆三峡学院宣传部工作人员在被问到此事后,马上挂断了电话”而不得而知。即使如此,还是要看看学生对“农转城”的担心是不是有必要。
首先,根据中国的现状,是户籍把人民区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,又因二者享受的社会待遇的差别,让农民仰视城里人。但是,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,使户籍的优越性逐步减弱。城市户口原有的社会待遇正在被慢慢剥离。目前中国就业领域已经非常市场化,尤其是在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城市主要就业出路的情况下,就业已经逐渐开始与城市户口脱钩,这种脱钩实际上意味着户籍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险开始脱钩,这些保险是由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单独或共同缴纳的,而不是依附在户籍上了。这可能使“农转城”失去了原有的魅力。户籍的转变,对缩小城乡差别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小。
其次,在现实的条件下,农民的“身份转换”,还不是仅凭户籍的“农转城”能达到的,换句话说,如果农民的财富积累到足以在城市立足,那么转不转户籍又有什么区别呢?从政治意义上说,户籍转换涉及到公民的宪法权利,即迁徙自由的权利问题。迁徙自由不仅意味着它是一项个人的权利,还昭示了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,通过同一部宪法联系在一起,履行同等的公民义务,享受同样的公民权利。对这一切,怎么可以用附加利益来诱惑和威胁呢?而以奖学金、入党甚至毕业证等事项强迫学生“农转城”,不得不让人生疑,疑是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扫清障碍。另外,如此仓促地为学生“农转城”,城市是不是已经作好了给这些学生以完全平等的市民待遇的准备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在当前毕业生分配和就业市场都难关重重的困境下,回乡可能是这些学生的退路。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,的“特权”是拥有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等农村集体财产,如果将这些财产权随着户籍转移一起取消,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是后果堪忧的。
故此,把这些学生“农转城”实在不像一件好事。即便是一件想象中的好事,学校也大可不必以奖学金、入党甚至毕业证等事项相要挟,完全可以用今后的事实来让他们后悔莫及——如果真的与土地开发无关的话。
返回顶部
相关质量报告
讨论区
已有
0位对此文章发表了看法,来自
18.219.28.134的朋友,您可以参与
评论!